在日常生活中,牙齿对一个人的容貌影响不容小觑。许多家长往往在孩子换牙后,才惊觉孩子的容貌发生了变化。
牙齿排列不整齐、龅牙、地包天等情况,不仅会对口腔功能和健康造成损害,还可能拉低孩子的颜值,进而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与社交能力。
近年来,整牙儿童的年龄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,不少家长在孩子两三岁时,就开始陷入纠结:“要不要在换牙前就带孩子去矫正?”“儿童整牙是不是越早越好?”“听说越早矫正越省钱,晚了就更贵?” 别急,在带娃整牙前,这些关键信息家长一定要了解清楚!
人们常说的牙齿不整齐、龅牙、地包天等状况,在医学领域被统称为「错颌畸形」。它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,受遗传、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,导致牙齿、颌骨、颜面出现发育畸形,进而影响面容美观与身体健康。错颌畸形与龋齿、牙周病一同被列为口腔三大常见病,其患病率超过人口的 50%。
即便到了 2023 年,依然有不少家长存在错误认知,比如认为 “孩子乳牙出问题不用管,反正换完牙就没事了”,或者觉得 “牙齿只是有点不整齐,不影响吃饭、说话,没必要折腾去矫正” 。但实际上,一旦发现孩子牙齿出现问题,应尽早寻求专业儿科口腔医生的检查,否则可能给孩子未来成长带来诸多隐患。
错颌畸形究竟有哪些危害呢?
影响面容美观
部分错颌畸形会致使颌骨发育不足,造成面形双侧不对称,严重影响容貌。例如上前牙前突、下颌后缩,形成开唇露齿的 “龅牙”;反颌畸形则会导致下颌前突,形成 “地包天” 。这些情况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,造成心灵创伤,甚至导致孩子产生孤僻自卑的性格。
影响语言功能
像前牙开颌畸形,牙列间隙较大,会使孩子在发音时出现不准、吐字不清的问题。
影响咀嚼功能
牙齿错颌会导致无法正常切割与咀嚼食物,食物难以捣碎,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,进而阻碍儿童生长发育。
影响口腔健康
牙齿错位会阻碍上下牙弓协调发育,牙齿排列拥挤不易清洁,食物残渣滞留易引发龋齿、牙龈炎及牙周疾病。
影响颞颌关节功能
牙齿错颌会改变髁状突在关节凹内的正常位置,致使正常结构发生改变 。
儿童牙齿生长遵循一定规律,通常 6 个月左右乳牙开始萌出,一般下牙比上牙稍早萌出,左右对称位置的牙齿萌出时间相近,间隔不超过 6 个月。在 3 – 5 岁的乳牙期,若发现孩子存在乳牙牙缝大、乳牙小恒牙大等情况,大多属于正常现象,家长无需过度担忧,待 6、7 岁乳牙脱落换恒牙时,通常可自行恢复正常。不过,要是孩子出现以下 4 种错颌畸形情况,可能就需要通过口腔正畸进行矫治了。
地包天
从脸的侧面观察,若脸型呈现凹陷的 “月牙型”,不仅影响外貌,还会破坏前牙咬合关系,需尽早治疗。否则上颌骨发育会受下牙限制,下颌持续前长,严重影响颜值。
深覆牙合
当前牙垂直向下,过度盖住下牙,即为深覆牙合。长时间如此,下前牙易出现异常磨耗,甚至会咬到上颚,损伤粘膜。此外,下颌后缩还可能影响呼吸,应及时矫正。
偏颌
上下牙齿中线不一致,可能导致脸两边不对称,同时还会带来不良咬合关系,对容貌、咀嚼、发音均有负面影响 。
开颌
门牙和下牙之间存在空隙、无法咬合,会导致发音不清,需及时纠正。另外,若孩子因外伤等原因造成牙齿缺失,也应尽快就医。
儿童口腔矫治的最佳年龄因牙齿错颌类型而异,一般有三个黄金期:5 岁左右、7 岁左右和 12 岁左右。
乳牙期阶段(4 – 5 岁)
此阶段主要适用于乳牙反颌(地包天)的早期矫治,有助于促进上颌骨发育,预防恒牙反颌。若孩子存在伸舌、咬唇等不良习惯,也可在此阶段纠正,预防错颌发生。
替牙期阶段(女孩 8 – 10 岁,男孩 9 – 12 岁)
在替牙阶段,若发现孩子有咬唇、伸舌、前伸下颌等不良习惯,或出现面型异常、牙齿排列异常等情况,应及时找专业儿童正畸医生检查,确定错颌畸形类型,明确治疗方案。
恒牙期阶段(女孩 11 – 14 岁,男孩 13 – 15 岁)
此时孩子牙齿已替换完毕,骨骼基本定型,常见错颌畸形在此阶段大多能得到良好治疗。不良习惯也可在此阶段纠正,预防错颌发生。
需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,口腔矫正是存在客观风险的,比如矫正周期较长、矫正后可能出现反弹,以及在矫正过程中可能引发牙周病、牙龈萎缩等问题。因此,家长务必带孩子找专业儿童口腔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和综合评估,选择最适合的矫正方式。在儿童口腔矫正黄金期进行矫治,通常能比成年人获得更好的效果。而成年人若需进行牙齿矫正,应在专业口腔科医生指导下,充分考虑风险因素,选择正规医院进行矫治 。
牙套种类多样,根据不同矫正人群和牙齿情况,一般分为金属托槽牙套、陶瓷托槽牙套、舌侧托槽牙套和无托槽隐形牙套 4 种。至于哪种矫正方式最适合孩子,需要在专业口腔科医生的指导下,综合多方面因素慎重选择。
为达到最佳矫正效果,家长还需关注孩子的日常饮食,避免让孩子食用过硬、过黏、高糖的食物;协助孩子做好牙套清洁和口腔护理,正确使用牙线、冲牙器、间隙刷、正畸保护蜡等辅助工具;重视定期复诊,一旦发现钢丝脱出、配件脱落等异常情况,应立即联系医生处理。
本文内容源自网络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医疗依据,更多查询请 → 在线咨询客服